- 新闻详情 -

News Intro

一扇门再次携手南阳医专,共探AI如何赋能教学场景

来源:一扇门 | 浏览量:12 | 时间:2025-04-23

在教育数字化的呼声不断高涨的今天,一扇门始终关注一个问题:生成式人工智能,是否真的进入了教师的教学现场?它究竟改变了什么,又尚未改变什么?


带着这样的思考,4月22日下午,一扇门团队再次走进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,这一次,我们为来自多个学院的教师团队,带来了一场更聚焦、更深入的人工智能专题培训。


图片


相比首次接触时的“技术启蒙”,此次培训更强调“融合与重构”。不仅仅是讲解工具,更希望与一线教师一道,围绕真实的教学任务和课堂问题,探索AI如何实质性地参与教学、辅助备课、重塑表达方式。


通过此次现场教学,共同探讨一件重要的事情:在大模型时代,教师的角色如何被重新定义,教学场景该如何被重构?


为了回应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,此次培训设置了“三段式结构”:认知重塑、方法赋能、场景落地。


图片


首先,并不急于讲解工具,而是引导教师理解生成式AI的工作机制与边界认知。这一阶段,重点不在于“怎么用”,而在于“为什么可以用”,更重要的是“在教学中应不应该用”。许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,第一次意识到AI不仅是内容的替代者,更是教学任务的协作者。


其次,以“提示词设计”为切入点,帮助教师掌握与AI进行高效协作的基本方式。我们弱化技术细节,强化任务导向,以“如何用AI重构一节教学内容”为例,带领教师在真实备课流程中建立思维路径。


图片


最后,重点放在教学场景的模拟与再造。鼓励教师基于自身学科,结合AI能力,提出实际可行的教学方案创新。在多位教师的演示中,我们看到了:AI被用于生成个性化病例讨论素材、用作护理实训中的考核反馈系统,甚至成为科研资料初步整理的助力工具。这不仅是AI工具的使用,更是教学逻辑的重构与教师能力结构的延展。


在整个培训过程中,老师们快速掌握了AI的工作机制与应用技巧,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高度教育思维的应用设想。他们并不满足于“会用”,而是关注“是否真正对教学有价值”“如何与教学目标协同”“学生能否真正受益”。


图片


对一扇门而言,每一次走进一所学校,都是一次与未来教育实践的深度对话。我们不以“工具培训”为终点,而以“能力建设”为核心目标,始终坚持以下三点教学理念:


  • 技术必须服务场景,而非创造负担。 所有培训内容必须围绕教学真实场景展开,切实解决教师痛点。


  • 教师不是被动接受者,而是新生态的共同建设者。 AI的引入必须尊重教师的专业判断,赋能而非取代。


  • 生成式AI是一次认知变革,而非流程优化。 真正重要的,不是能不能用,而是能不能用得对、用得深、用出教学创新的边界。


此次与南阳医专教师团队的深度交流,让我们更坚定了未来工作的方向:AI进校园,不应止步于技术示范,而应推动教育系统的能力跃迁。


图片


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,不是一场简单的工具革命,而是一次系统性的能力重塑。在这场教育转型之中,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正在主动拥抱变化,推动教学方法与教学生态的重构。


未来,一扇门将继续走进高校、职校、中小学及教培系统,基于不同行业与学科场景,提供更具针对性的AI教育解决方案,推动形成“人人有AI素养、人人能用AI”的教育新常态。


我们始终相信,教育的未来属于那些既拥有技术能力、又坚持教育初心的人。而我们愿意成为他们转型路上的坚定伙伴。